分類
家長園地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9 月 2022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喜怒哀樂」 是每個人都有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疫情下,父母在家工作,長時間與子女相處,自然也會面對幼兒發脾氣的一刻。我們要明白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當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 2 3 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正是「自主性發展」和「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要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可參考以下六招。

 

模仿父母表達憤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不但幼兒發脾氣,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表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減少幼兒發脾氣幼兒控制情緒,協助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杯

見招拆招 6招助幼兒掌控情緒

 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和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 Thompson 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
    幼兒發脾氣的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1. 情緒角的使用:
    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
    幼兒發脾氣,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有助幼兒控制情緒
  1.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1.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幼兒發脾氣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幼兒發脾氣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1.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1. 審視引起幼兒發脾氣的起因。

 (Development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

 

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花上 10 分鐘向他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相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是一致性。簡單而言,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不會這次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容易令孩子混淆。其次,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成為孩子的鏡子

9 月 2022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父母親是幼兒觀察學習正確和適當行為的對象。孩子從父母及家人身上學習到價值觀、信仰和處世態度所以即使社會上有許多提供教育的機構家庭仍是教育的中心對一個人影響最深遠。一個人的好習慣愈多其品格就愈好而所有習慣的建立都要從父母開始。

 

例如不成熟的人像小孩子一樣判斷力差而作出錯誤的決定自我中心要所有人都聽從他的話不負責任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有智慧、能判斷、有愛心、不自我、有肩膀和願承擔責任的人呢

  

筆者建議父母必須盡早透過以下行為和價值觀對待孩子,因為孩子在 1 歲之前主要依靠觸覺來認識世界,幼兒無時無刻都在觀察和吸收環境中的刺激與學習包括成人的語言、舉動和聲音等這些都是他模仿的對象和學習的基礎。透過不斷的訓練和努力,才能教懂他們認真做人。所以父母必須:

 

1.                  信任孩子

認同孩子的能力,孩子想做的事,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先下一個防護界線,再作觀察。成敗不重要,重要在於給孩子機會嘗試,同時也要給他們知道背後有父母作支援和支持。

 

2.                  説到做到

要教育孩子對別人要講信用、負責任,以及答應別人的事要兌現。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應誠懇地説明原因,表示歉意。要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慎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對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輕易答應。

 

 

 3.                  思想開放

相信孩子的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多點觀察,多聆聽他們的要求,抱著開放的思想。家長毋需過分照顧,常常噓寒問暖,鼓勵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孩子,行出一條真正屬於他們的路。

 

 

孩子如像一面活的鏡子,天天擺在我們面前,供我們反照和省思。如果孩子做事欠專注、沒耐心和不負責,遇到挫折就亂發脾氣和怨天尤人,這些都是我們大人的不良示範所造成的,應該設法修正處事態度,盡量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此,不僅能使父母伴隨孩子成長,更能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9 月 2022

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聽見雀鳥的叫聲,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

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

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藉此當作親子活動,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

除了個別發問,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對較弱的,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數學題(1加1等於多少),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封閉式問題」,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

疫情長時間戴口罩
如何讓孩子學會「睇人眉頭眼額」?

9 月 2022

撰文:香港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高級言語治療師 蕭以嵐

在日常與他人社交互動中,我們除了觀察他人的行為外,也會對他人的行為作「解釋」及「預測」。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是推論或代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慾望和意圖等,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可細分成「情緒辨識」、「信念」和「假裝性遊戲」。

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時期,大約是從 3 到 7 歲。但 3 歲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發展心智理論能力:

1. 留意身邊人們的行為及加以模仿
2. 辨認他人的情緒並運用詞語表達(例如:開心、傷心、嬲、驚)
3. 能參與假裝性遊戲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及喜好
5. 明白人會作出行為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及後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媽媽就會嬲,然後會鬧我。)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