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

11 月 2022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吳綺琴 

 

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比較母親對誰的「愛」多一些!孩子的手足相爭,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確實,每個人都「偏心」,父母也如是。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

 

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某些特質較為抗拒,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讓孩子接收得到,能自我肯定,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

在孩子年幼的階段,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善解人意、喜歡表現自己,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在言談之間,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寡言、害羞和謹慎,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於是不斷讚賞他,但在性格上,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不能得到母親接納。這種內在的傷痛,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

 

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對較內向、害羞、寡言和謹慎的孩子,多安撫他們:「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或說「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

對情緒反應較大和行為較衝動的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先聆聽他們,後才幫助他們糾正行為:「你的反應這麼大,要打哥哥,你心裡一定感到很憤怒,讓我聽聽你的感受好嗎?」父母有時候確實要處理孩子「爭些甚麼」,但有更多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滿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的需要,肯定他們的本質,孩子自然能夠好好相處!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11 月 2022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

 

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萬靈藥」,任何的讚賞,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對待孩子,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

家長在讚賞孩子時,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並注視孩子雙眼,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因為,讚賞是一把雙刃劍恰當的讚賞,會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讓孩子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例如當孩子不肯「坐定定」時,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請你坐下」。如果孩子願意服從,家長可馬上稱讚他,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但他仍一邊看著你,一邊用力丟玩具,試探你會否放過他。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或者「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好嗎?」

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

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表演」,因為他們找到了「觀眾」,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就會放棄。

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不過,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

 

留意說話語氣 以身作則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只有在愛裡面,其他方面的成就感才不會變成一種炫耀和驕傲。說話語氣的不同,足以影響親子關係的疏離或親近;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關係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和人格特質。因為孩子大多在摸索與模仿中學習,孩子會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和用字遣詞,進而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以及人際相處,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是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成立一種讚賞。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力遠勝於師長或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得到愈多鼓勵,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愈有幫助。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父母應該觀察並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順著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鼓勵可以使孩子成長,責罵卻會讓孩子膽怯。但兩者仍須並行,不可偏頗。」唯有賞罰分明,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懂得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健全發展。

 

 

捽眼捽唔停 眼發炎點做好?

11 月 2022

撰文:張傑醫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作為父母未必能夠從他們的表情、行為和發聲便知道孩子想表達的東西。就以孩子打瞌睡的反應,每個人的表達形式也有不同,有的人會大哭;有的人會發脾氣;有的人會揉眼睛,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反應。在眾多的反應中,在筆者醫生的立場,最不要得的習慣是「捽眼」。因為這很容易會引起發炎的情況。

 

眼睛發炎非雙手不潔淨所導致?

 

 

有趣的是,發炎不是因為孩子雙手不潔淨,而是其他原因。原來,在這情況下,發炎起初不是因為細菌的引起,而是因為眼睫毛附近的分泌腺體阻塞所致。在手部摩擦眼睛時,原本暢通的腹體出口會被外來的壓力所破壞,令油脂因不能夠被排出而在腺體內造成壓力,繼而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的表面上與一般細菌性發炎無異。而分別在於在這情況下,用上抗生素(外塗和口服)都沒有作用。而較正確的方法是使用熱敷,目的是讓熱量加通阻塞的出口,令炎症慢慢消失。

如何治療眼瘡?

 

要治療已出現的眼瘡,除了看醫生外,最基本的方法是,如上述,可用熱敷。選擇可重複加熱的熱敷包或使用微熱的毛巾。每天分 3 次,按敷 5 分鐘。至於會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會自行判斷。但是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 眼瘡的發炎程度會否超越一般的個案

•結膜有否相關細菌發炎的情況

•眼周圍組織有否紅腫和疼痛

•孩子能否控制自己擦眼睛,以減少細菌發炎的可能

 

患上眼炎應及早醫治

 

 

倘若控制不了發炎的情況,腫粒可能未能自行消失。這時候,手術式放腫是必須的做法。聽起來,雖然有點恐怖,但是其實過程只是很簡單的步驟,而且只需要局部麻醉。所以,父母只需跟從醫生的建議便可以放心。

說到尾,我們最怕不是孩子的雙手骯髒,而是怕他們不停揉的動作。如果是因為鼻敏感、眼敏感和濕疹引起眼炎的話,父母必須正視。家長要用藥時就放膽用藥,不必拘泥於用藥多久及未必會出現的副作用。

分類
家長園地

「我的兒子吃得少,會太瘦嗎?」

11 月 2022

撰文: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

 

有很多家長也會帶小朋友來見我,便跟我說:「我的兒子是不是很瘦?」、「他的骨頭已經很明顯了」或「你看看,他的肋骨都可以看得出來了,手臂還很幼呢!」其實很多家長也覺得自己的小朋友偏瘦,但事實上,這些個案是不是真的偏瘦呢?

 

其實是屬於偏瘦與否,就要看看生長圖了,如果小朋友是在生長線以下的,才算是不及格。如果小朋友偏瘦,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健康的問題。因為有些家長可能便會說:「不是啊!他隔壁的同學每一頓飯也能吃整碗飯呢,也吃了很多肉;相比我的兒子,每頓飯都只吃幾口飯,真的吃太少了!我要想辦法追到隔壁的同學吃飯的分量,那麼他才有足夠的營養!」

很多家長也有一個比較的心態,我相信每個人的需要其實也不同。有一些小朋友可能真的比較高大,但有些小朋友可能受遺傳影響,相對上比較矮細、骨架小一點,他的需要當然也不會一樣的,所以家長也不需要太擔心。

 

我相信有一件事可以做的,便是在家裡吃飯時保持開心愉快的情緒,不要看著他是否每一口飯也有吃、有沒有「含飯」或是吃完整碗飯,因為不停強迫他,只會令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也增添了壓力。如果我們希望他在吃飯的時候多吃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準備分量比較少的飯放在碗裡,讓他吃完了,再讓他添飯,令他有一種成功感,也有助他增加食慾。

另外,飯菜當然不能太單調。有一些家長表示,曾經因應小朋友的口味而只常煮他喜歡的食物,希望他能多吃一點,可惜效果不太好。因為就算是喜歡的食物,也會感到很悶、很厭倦,所以便不吃了,結果得了反效果。所以家長也要多想一些色彩繽紛或是味道不同的菜式,令小朋友感到有新意思,就不會令他們覺得悶而減少食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