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獲獎喜訊

青衣商會小學「親子數學邀請賽(幼稚園)」

青衣商會小學主辦「親子數學邀請賽(幼稚園)」,以下為本校得獎學生:
一等獎 曾令弦
三等獎 李斯蕾
三等獎 王心柔
三等獎 何卓朗
優異獎 楊千樂
優異獎 黃彥端
優異獎 潘峻樂
分類
獲獎喜訊

聖公會主愛小學(梨木樹)「幼稚園數學比賽」

聖公會主愛小學(梨木樹)主辦「幼稚園數學比賽」,本校高班兩組分別榮獲隊制冠軍亞軍,同時以下為本校得獎學生:

三等獎/數學遊戲亞軍姚柏男
三等獎賴玥晴
三等獎羅諾怡
二等獎/數學遊戲季軍顏柏繕
一等獎李斯蕾
三等獎孔浩霖
二等獎盧睿詩
一等獎楊千樂
二等獎何睿啟
三等獎鄧可澄
三等獎王心柔
積極參與獎黃彥端
二等獎/數學遊戲冠軍莊景博
三等獎梁浠桐
一等獎鄧睿哲
三等獎曾令弦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孩子長大與父母談心感尷尬 可以怎樣做?

1 月 2024

隨著子女長大,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子女愈來愈抗拒與父母談心,孩子可能是覺得尷尬,也可能是自小家庭關係不太緊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自小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但若家長懷疑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除了留意子女行為有否變化外,亦可引導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前文提及,家長與孩子應自小建立親子關係,每天放下工作,給予雙方親子交流的時間,一起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黃醫生指:「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向家長表達內心,即使隨著年紀長大,他們亦會較願意表達自己,並對家人有所信任。」

 

惟若孩子不願透露自己想法,家長又察覺孩子的行為變化時(可參考:https://www.parentsdaily.com.hk/expert/4073),黃醫生建議家長應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應耐心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與子女建立每天親子聊天時間,讓子女有渠道在家表達自己。家長要謹記一旦子女提及相關情緒問題的症狀時,家長不應作出批判,也不要處處否定子女。」

黃醫生續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立場,家長亦然。曾經有家長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願上學和做功課,每天要他上學,他的情緒便會失控。但當小朋友留在家打機又會很開心,令家長覺得小朋友只是懶惰和『扮嘢』。但家長應細心了解小朋友不願上學背後的原因,不應排除小朋友任何情緒問題,以免錯過處理情緒問題的重要時刻。」但若家長引導過後,孩子仍然對自己的狀況絕口不提,家長可與學校聯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等。

 

黃醫生憶述其中一個中學生個案:「這位學生有天突然自己致電診所,詢問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家長陪同。後來,這位學生與朋友一同來就診,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與家人關係不好,朋友聽他分享後,便建議他尋求專業意見。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與他慢慢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得到他的信任,並希望能重建他與家人的關係。」黃醫生慨嘆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得到家人支持,因此學校角色都非常重要,年青人一旦遇到情緒或壓力問題,若無法找家人傾訴,可以尋求信任的成人協助。

 

面對近日不斷的輕生悲劇,黃醫生寄語家長要明白要孩子全人發展,不單單只有學業成績,更包含精神健康等。黃醫生深明孩子的壓力大多來自學習及家人期望,「不論學生或家長,希望大家都能在壓力環境下好好裝備自己,所謂的裝備並非補習,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在生活中取得平衡。家長及學校亦應教導學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學習和熏陶藝術真的這麼重要嗎?

1 月 2024

撰文:Pario Arts李素貞主任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接觸到不少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速戰速決」、短期內有成果的課程或課外活動,可以說是有點功利主義。相反,他們較為輕視非功利、追求美學的課程或課外活動。一般最能吸引家長關注的是子女能否參與比賽、有沒有檢定評級或成果是否顯著的學科或才藝班。

 

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有長遠影響

 

筆者深深認為,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制度下,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上會存著極深遠的影響。

 

藝術教育是獨特和美麗,而且是富於創造性的。孩子們不僅是學習藝術的理論和技巧,在過程中還會刺激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長遠來說,藝術教育對小朋友的言談舉止,甚至是學習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從生活裡接觸藝術

 

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藝術。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美麗的東西,如豐富的情感、不同的品味、獨有的感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凡此種種都能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有著舒泰的心境,亦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繽紛和樂趣,更能發掘出恬靜美的可貴。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重視子女的想法

 

事實上,不論是智能教育或是重視培養美學的藝術教育,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陪伴和支持。如果您想養成孩子具有藝術涵養,就應該明白藝術教育要由自己做起,尤其是要懂得聆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包容孩子表達創意的方式,子女在幼兒階段就會很容易地養成美學氣質。

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

1 月 2024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教養方法,對孩子的身、心、智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並不打算跟大家分享專家們的理論,而是想分享我親眼見到的一宗事件。

 

個案分享︰親身見證以暴易暴的管教方法

 

有一次在北京工幹的時候,在一個商場門外見到有幾位母親帶著小朋友,等待著商場開門,其間有一位小女孩(甲,約 3 歲)明顯地比較富侵略性,當其他小朋友走到她的「領域」時,她會毫不猶疑地作出攻擊。不一會兒,甲打了乙(約 3 歲)一記耳光,被打的孩子當場放聲大哭。以筆者的觀察,痛應該不是主因,哭是因為突然吃驚了。

 

乙的媽媽立即走上前加以安撫,但安撫不到 30 秒,乙仍然在哭,她的媽媽竟然把乙帶到甲的面前,捉著乙的手,並開聲叫乙「你打她一下」,乙不肯,只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媽媽再三叮囑小朋友作出攻擊的行為,更強行捉住小手,作出攻擊的動作,足足叫了不下十次,小女孩卻愈害怕,縮起手,伏在媽媽身上。

 

另一邊廂,甲的媽媽一手抱住只有數個月大的嬰兒,另一手捉住甲,一邊罵她,有時還會出手打她,而媽媽愈打,她就愈反抗,更向附近的小朋友作出攻擊,場面實在混亂。

應耐心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令筆者有著很多的反思:我們都傾向改善眼見的行為,而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原因。

 

被打的孩子,因為被嚇怕了,當時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非以牙還牙的復仇,但媽媽似乎沒有給予或給予的都不足夠。當孩子安靜下來,媽媽接著要解釋打人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並嘗試解釋別的孩子為甚麼會攻擊自己。

 

至於作出攻擊的小女孩,雖然那嬰兒未必是她的弟弟(可能是她媽媽替其他人帶的孩子),但以小女孩的年紀,仍然是會吃醋的,她似乎缺乏安全感,從而極力的保衛自己的「地盤」,當媽媽因為她的行為而作出懲罰,她更覺得媽媽不再愛她了,於是所作的行為愈來愈激烈,造成惡性循環。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實在令我們大動肝火,但在作出改善行動之前,我們有用心了解過孩子背後的原因嗎?

分類
家長園地

為甚麼孩子做出挑戰家長的行為?

1 月 2024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

   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孩子故意做出挑戰你底線的行為嗎?」

「孩子的行為跟你的意願完全相反嗎?」

「孩子怎樣罰都不怕,還好像愈罰愈『曳』!」

 

這些都是你的寫照嗎?很多時候,父母們都會為孩子的行為而操心不已,但其實孩子行為的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情緒,例如孩子可能因為爭寵而故意作出反叛行為,又或因為想得到父母的關注,而作出不當行為,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會「愈罰愈不聽話」!

 

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Plutchik指出,我們有 8種基本情緒 (Plutchik, 1993),包括接納、預期、厭惡、憤怒、悲傷、恐懼、快樂及驚訝,這些情緒會按「情緒鏈 (Emotion Chain)」表現出來,包括:(一)刺激、(二)想法、(三)情緒、(四)行為和(五)效果。

 

舉例說,哥哥見到媽媽在照顧年幼的妹妹(刺激),不禁想到媽媽可能只愛妹妹而不再理會自己了(想法),因此出現悲傷和憤怒等情緒(情緒),於是便故意搗蛋(行為),結果媽媽放下妹妹在嬰兒床,然後「處理」哥哥(效果)。在哥哥的眼中,媽媽總算放下了妹妹,因此,該行為達到效果。

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有點困難。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留意有關行為發生的模式,便可以改善其行為。

 

舉例說,哥哥每逢看到媽媽照顧妹妹就會出現不當行為,這可以推測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因此,媽媽可以平衡一下與哥哥及妹妹的獨處時間,讓哥哥感受到媽媽也是愛他的,也可以邀請他一起去照顧妹妹。如果被忽略時就會有不當行為,這可能是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技倆,父母可以在不當行為未出現時就給予關注,但當不當行為出現時,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應,以讓孩子明白,不當行為並不能引起關注。

 

只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原因,對改善不當行為有莫大的幫助。想知道更多有關資訊,可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