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10月12日(六)
時間:上午9:00-11:00
地點:本校2樓聖堂
題目:親子共讀的力量
講者:蔡淑玲女士(菜姨姨)
請已報名之家長提早10分鐘到學校點名。
(請家長為回校的學生佩帶名牌)
日期:2024年10月12日(六)
時間:上午9:00-11:00
地點:本校2樓聖堂
題目:親子共讀的力量
講者:蔡淑玲女士(菜姨姨)
請已報名之家長提早10分鐘到學校點名。
(請家長為回校的學生佩帶名牌)
日期:2024年10月5日(六)
時間:上午9:00-11:00
地點:本校2樓聖堂
題目:玩住學
講者:卓王詠詩博士
請已報名之家長提早10分鐘到學校點名。
(請家長為回校的學生佩帶名牌)
2025-2026年度 幼班(K.1)招生 (2022年12月31日或之前出生)已經開始,詳情請按此。
C隊 冠軍 | K1劉宥辰 K1 陳祉喬 K1 吳梓謙 |
A隊 季軍 | K2 何卓朗 K2 杜芯瑤 K2 黃晉業 |
B隊 季軍 | K2 陳曜森 K2 阮浩軒 K2 李文睿 |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
撰文: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梁嘉敏小姐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筆者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除了記憶遊戲卡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記憶遊戲,例如我們可以叫孩子找出一些他們曾經見過你放在哪裡的物件,或者可以叫孩子自己收起一些物件,然後在一段長時間後找出來等等。
總結而言,要訓練孩子的腦力和智力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花一點心思,發揮一下創意,很多生活中的細節也是讓孩子動腦筋的機會!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強還是弱,不是天生的,絕大部分是靠後天訓練。而邏輯推理能力是讀書方法裡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家長使用教師專用的「教學參考書」,把老師準備的授課內容偷窺得一覽無疑。表面上,這樣好像可以幫孩子更容易把握老師的授課重點、準確瞭解課堂內容;實際上,卻讓孩子失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的寶貴機會。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學習如何思考和如何溝通。而課堂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需要孩子跟隨老師的思路和講授,一步一步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學習是個思考辯證的過程,包含主動提問,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其實只要爸爸媽媽找對了方法,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可以輕鬆提升的。父母應教導孩子建立思考的系統,把資料放到大腦的時候先整理好,不是一團混亂的垃圾,讓資料變得有組織有條理有系統,再把資料記到大腦,將來順著資料的系統,就可以把資料順利的提取回憶出來了。
可惜父母的關注點,如果只在考試成績上,考得好就高興,考不好就批評,而不是關注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那樣孩子考壞一百次,爸爸媽媽都只能束手無策乾著急。
另外,學會了淵博的知識卻不能使用它,或不能利用知識去發現更多的知識,那這種學習有什麼價值?當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們的心情很容易會變得緊張和煩躁,而這些負面情緒會令我們只注視當前的一刻,讓父母傾向使用一些立竿見影的獎罰方法(如誘哄、責駡等)。反而培養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做人處事態度,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是培養堅毅意志和抗逆力的重要因素。當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後,根本就不存在孩子是否輸還是贏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
讓我們多從孩子的需要去瞭解他們的行為。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讓我們細聲地提醒自己:「停一停,想一 想。」想一想孩子在能力、自主和關係哪方面需要我們多一點關注。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近年親子悲劇的新聞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在於親子關係、家庭成員血脈相連的親情和個人在家庭責任的角色上,出現嚴重偏差。結果令怨恨、推卸出現,更無力對抗負面意識,甚至想透過傷害他人而令自己得到解脫。
孩子走上正路 依靠父母灌輸價值觀
父母雖然心痛,但始終沒有辦法回到過去,重新與子女建立親愛情感,修補重視家人血脈相連關係的價值。人亦無選擇父母的機會,只有珍惜緣分。但是,父母可以把握現在,讓孩子知道你是世上最無私的,好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溫柔和溫暖。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不在孩子身旁,能夠幫助他判斷的、預防孩子行差踏錯、抵禦負面誘惑的,只有父母平日教導他的價值觀和親子關係。為人子女的,要明白不論家庭生活順逆,都是一種恩賜與鍛煉。人在鍛煉中會變得更精壯,是無比珍貴的成長元素。
當我們看到其他家庭和別人人生的悲劇,警剔我們堅決不走他們同樣的路。同時,若父母了解到當自己離世時,就只有一生的智慧、文化和為子女建立了的品格留給子孫。此刻,家長們對子女有甚麼期望呢?筆者願:「只要當一個好人。」而故事教育就是帶給孩子重要的價值觀和交流、建立親子關係的好途徑。
親情可貴 自小累積親密感
父母必須努力從孩子小時候便累積親密感,以下的媽媽能把握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示範了建立親密感和同理心的重點:
一天, 2 歲的寶寶突然舉起雙手,腳指蹺起,似乎非常渴望有成人的愛護。我們一般說這行為是「撒嬌」,可是爸爸說:「抱BB啊,好吧,先站好比爸爸看。」此刻,寶寶轉向媽媽身旁,再次舉起雙手,腳指蹺起,露出非常渴望呵護的神情,媽媽便立即把寶寶抱入懷,並說出感人和無私的說話讓爸爸知道:「啊,爸爸媽媽的愛是不需要小寶寶乞求的、愛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而且我們沒有太多日子能夠如此親密,就讓小寶寶感受我們的愛吧。」以上的故事讓大家細味為人父母之價值、角色和回應。
另外,筆者有數個促進親子關係和故事教育的小貼士跟大家分享:
總結而言,每人都有感情和心理滿足的需要,要讓孩子從感情與認知中平衡成長,父母必須修身方能齊家,父母本身要有判辨的能力,並懂得孩子整個人生的價值:是福樂與貢獻,孩子才能在你的身教和言教下,承傳及散播愛的使命。
幼稚園高班 優異獎 | 王韻喬 |
幼稚園低班 季軍 | 楊淽崳 |
幼稚園幼兒班 季軍 | 陳柏鴻 |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